首   页 信息公开 工作动态 重要发布 会议专题 机关制度

铁锁关镇人大代表履职群像:用脚步丈量民情 以实干点亮民生

发布时间:2025-06-26 10:24:00 来源:铁锁关镇 作者:黄金涛 浏览:

 在宁强县铁锁关镇的田间地头、项目工地、寻常巷陌,时常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是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践行承诺,将一份份“民生愿景”化为一幅幅“幸福实景”,生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民情“活字典”:代表沉下去,民意浮上来

 “老乡,最近家里的情况怎么样?对我们村上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这是铁锁关镇人大代表张远知的口头禅。张远知不仅是县、镇人大代表,也是一名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只有真正沉到群众中去,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为此,他随身携带一本“民情日志”,无论是日常走访、参加联络站接待选民活动,还是田间劳作的间隙,只要听到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他都会认真记录下来。

 久而久之,这本“民情日志”越记越厚,里面密密麻麻记载着群众对道路修缮的期盼、对产业发展的建议、对环境整治的诉求……这些来自基层最鲜活的民意,成为了张远知履职的重要依据。像张远知这样的代表在铁锁关镇还有很多,他们如同散落在各个村社的“民情收集员”,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一平台,将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进行梳理汇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事“助推器”:从纸上建议到落地项目

 收集民意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将“纸上建议”转化为“落地项目”。在这一过程中,铁锁关镇的人大代表们充分发挥了“参谋员”“协调员”和“监督员”的多重角色。

 当好项目“参谋员”。在刘家坝村“烂田湾”改造项目中,村民们反映耕种收成不多,弃耕又觉可惜。该村两位人大代表在深入调研、听取多方意见后,向镇人大主席团提出了修复治理并发展设施农业的建议。镇人大主席团迅速组织实地察看和专题研判,最终促成了蔬菜大棚基地的成功落地。代表们在项目规划阶段提出的许多建设性意见,确保了项目既符合民意,又具有可行性。

 当好施工“协调员”。民生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例如,在河口村道路白改黑项目中,因涉及少量土地占用,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负责联系该村的人大代表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与村民沟通,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分析利弊,最终化解了矛盾,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

 当好质量“监督员”。“民生工程,质量是生命线。”铁锁关镇人大代表们深谙此道。在各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项目质量监督,对工程用料、施工工艺、安全生产等环节进行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施工方和相关部门反映,督促整改落实,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他们还邀请懂行的群众代表一同参与监督,形成了多元监督格局。

 幸福“温度计”:票决项目惠民生 群众点赞暖人心

 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给铁锁关镇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曾经泥泞的村道变得平坦宽阔,曾经困扰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曾经单调的乡村生活因文化广场、健身设施的建成而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以前这条路一下雨就没法走,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孩子上学、我们出门都方便多了!”马家山村三组一位村民指着新修的村组道路高兴地说。在刘家坝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和丰收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一位正在采摘水果黄瓜的大姐笑着说:“多亏了人大代表的提议和帮助,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铁锁关镇人大坚持每年对上一年度票决产生的民生实事项目组织人大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2022年以来,铁锁关镇共票决出民生实事项目16个,投资总额达1307.5万元,项目测评满意率100%极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这既是对政府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人大代表履职成效的检验。代表们认为,这些建立在真实民意基础上的项目,真正办到了群众的心坎里,从“愿景”变成了“实景”,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选民利益无小事,选民的烦心事就是我们履职的‘心头事’”。铁锁关镇的人大代表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初心与使命。他们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更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忠实守护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铁锁关的征程上,他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作风,书写更加精彩的履职答卷。